足部药浴疗法

一、足部药浴疗法的定义 
足部药浴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,以经络、全息理论等为指导,选配适当的中草药煎煮成药液,通过药液对双脚的浸泡、洗浴,进行治疗、保健的一种传统养生疗法。在浸泡的过程中除了水的浮力作用、水的静压力作用,水的液体微粒运动对足部的摩擦作用之外,主要是水的温热作用、药物的外治作用和足部反射区作用。 
足部药浴与普通的洗脚有所不同。普通的洗脚目的仅是洗掉足部表面的污垢;而足药浴是通过水的温热作用和药物外治作用来防病治病、养生保健。普通的温水足浴也与足药浴有差别,普通的温水足浴的作用仅有水的温热作用,而无药物的外治作用用,故防病治病、养生保健的效应低,而足药浴具有水的温热作用和药物外治作用。水的温热作用与药物外治作用,可以互相影响,药物乘热易于从皮肤、腧穴和呼吸道吸收;药物吸收后,乘热易于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。 
二、足部药浴疗法的发展 
据医史记载,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,我们的祖先在仲夏时节为了解暑防暑,凉快舒服,消除疲劳,就有用冷水淋洗双足的习惯,这是足浴保健的启蒙阶段。 
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,寒冬季节民间用热汤浸泡,濯洗双脚达到御寒、温暖、轻松又能缓解疲劳。当时在宫廷中,就有用闻名的香汤沐浴(包括浴足)的习惯,即在浴水中加麝香和一些中药相配,煎煮成中药液进行沐浴全身及双足,从而达到增强体质,祛病防病,对某些疾患进行治疗的效果。秦汉时期,中药液濯足疗法已是十分尚行了。如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《金匮要略》一书中就有记载足部浸洗保健方,如矾石汤浸脚治疗脚气冲心症等等。 
晋代,医家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》一书中就有渍足法治疗一些急症的记载。隋唐以来,特别是唐朝方剂学的发展,为中医外治法中的中药足浴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契机。孙思邈,就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,加以归纳整理,编著了《千金要方》,全书计熏洗、足浴、灸法、热熨、按摩等50余种外治法。宋金元朝,在骨伤科发展过程中,就有熏洗足部疗疾的内容。当时许多著名诗词中也都有足浴保健的内容。如苏东坡诗中写着“主人劝我洗足眠,倒床不复闻钟鼓。”陆游也说:“洗脚上床真一快,稚孙渐长解烧汤。” 
到了明清年代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的问世,使中药足疗、足浴法的发展步入鼎盛时期。《本草纲目》辑录了大量古代文献,据统计,在百病主治药中所列114种中,外治法计有25种,其它各科药方共计有1800余方。可以说是承前启后,集外治方药之大成。例如记载用桐叶煎液浴足疗水肿症等等。清朝外治法祖师吴师机撰写的《理论骈文》,是清代成就最大,影响最深的一部外治专著。书中记载中药足浴疗疾方几十首,还说:“临卧濯足,三阴皆起于足,指寒又从足心入,濯之所以温阴,而却寒也。”


扫一扫
浏览更方便

系统使用到期通知

当前系统使用已到期,请联系:
系统技术支持公司网站
进行系统续费,欢迎继续使用我们的系统^_^